开启辅助访问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绿色啄木鸟-天下无痰

发表于 2012-3-6 22:54:0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07032015281074.jpg

美丽的爱琴海.
    “宁看屙的,不看吐的”。这是小的时候常听妈妈说的一句话。
  
    想想也是,脏处出脏物本是自然,若是洁处出脏物,那就好象是蜀后主的七宝溺器了,纵然镶金嵌玉,可终究上不了桌面不是?
  
    说起“唾”,最有积极意义的应该算是先轸的那一口唾沫吧?除此之外,凡是跟“唾”沾上边的,基本上都不是什么好话,如唾骂、唾弃。
  
07031515392483.jpg
     美丽是怎样的 这是瑞士雪山


    可就是这个动作,却具有着那么广泛的人群。它不分地域、年龄、性别、长幼、智商,从农村到城市,上到九十九下至刚会走,只要长有一只嘴巴,就可以完成,完全是无师自通。其普遍性足堪成为最具“特色”的中国文化。
  
    除去“国粹”“国学”,我私自将吐痰列为了“国俗”。
  
    近几年我也养成了一个习惯,那就是:清晨不外出。为什么?听不得那遍布大街小巷此起彼伏抑扬顿挫的吐痰声。曾几何时,“未见其人,先闻其声”这一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的美好景致竟然成为了吐痰者的代名词。晨练的要“吐故纳新”,上班上学的也没闲着,边走边吃边吐。一张嘴同时要做那么多事,可够辛苦的。
  
    有句行话叫“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”。现在,我将它稍稍作了改动。我敢说,在华夏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痰。我们日日呼吸的空气里,不知道飞扬着多少人的痰液?
  
    这二年,咱成都的火车站实行了“禁痰”。几个戴着袖标的阿姨隐蔽在暗处,眼观六路耳听八方,密切监视着往来的人群。一旦发现有随地吐痰的,立马跳出来,毫不客气地就是一张罚款单。逢此时,有羞惭面红的,有据理力争的,有讨价还价的,也有为逃避区区十块钱而拔脚就跑的。芸芸众生,在一口痰之前表现各异。
  
    不可否认,禁痰令是一项值得全民拥护的好政策,但是,一纸约束并不能根除弊病。“植树造林,人人有责”、“计划生育,人人有责”,类似的口号不可谓不大、流传不广,但结果又怎样呢?沙尘暴还是来了,“满城尽下黄金沙”,黑户口还是不少。
  
    我们的国人总是缺乏一种民族凝聚力,散沙一般,各自为政。“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”也就罢了,偏偏还很爱打太平拳,“大事化小,小化无”,不了了之的事儿屡见不鲜。
  
    他们并不是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,对于好政策,他们也许会举着双手高声支持,可让他具体实施起来,却往往因缺乏自律性跟耐性而半途而废。
  
    关于国人的“小处糊涂”,著名的经济学讲师余世维先生曾在他的讲座中作过总结跟批评。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观摩下。
  
    这世上有很多事是法律无法完满解决的,尤其是吐痰这种事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的约束。
  
    如果道德这个名词过于空泛,那么,简单一些,想想我们的孩子吧。我们口口声声要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环境:学习的、生活的,当然,也包括自然的。为了孩子,孟母可以搬三次家,为了孩子能够呼吸到干净的空气、看到干净的地面,我们为什么不能不吐痰?
  
    想想看,假如你患有传染病,你会如何避免传给自己的亲人朋友?
  
    如果我们是在自己的家里、庭院中、公司里,我们还会如在大街上那样,随地乱吐吗?不会的,因为我们会爱惜自己的居所,会担心给同事鄙薄。
  
    试想一下,若是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,在你身边肆无忌惮地咳嗽、吐痰,你会作何感想?能否做到若无其事泰然自若?
  
    将心比心,会让我们更加地人性化。只有时时怀有“非典”般的警惕与畏惧之心,才能让我们时时自省、处处小心。
  
    根治顽疾,从现在开始还为时不晚。一个孩子从懵懂到解事,多不过七八年。七八年,应该可以形成一种习惯。在教导孩子的同时,如果我们也能够严以律己,那么,用这七八年,完全可以培养出一种可以通用一生的好习惯:不再随地吐痰。
  
    从此刻起,在包包或裤兜里揣上一包小小的纸巾。垃圾桶距离我们多不过千米。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,把吐出来的那口浓痰丢到它该待的地方去。我相信,当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,人群中会有一双眼睛在看着我们,会向我们致敬。人心向善;看到的人会有所触动,会向我们学习。
  
    真的盼望这一天能够早日来到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